close

Dear 阿恬:

跨過了中秋,好似一年就快到底了。瀏覽著朋友們的中秋近況,特別想家,想念台灣的味道。

最近恰巧也是印度的象神節,喜歡印度人在街上手舞足蹈的模樣,也喜歡維護著傳統節慶的他們;不過,有時傳統也是可以被創造的,像台灣中秋節現在完全陷入烤肉的新傳統,這還真是有趣的現象。傳統就像是一種集體的潛意識聚集,在大家都這麼做的氛圍下,我們分享著共同的經驗,也因著這個經驗安心著;細數各個傳統幾乎就像是團體運動呢!簡單說說三節,過年就是要家人圍爐,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,中秋節回老家賞月吃月餅(新加入烤肉),這些傳統幫我們緊緊繫著家人情感,讓我們有機會聚首,也讓身處不同家庭的我們有機會分享著類似的經驗,相遇時會知道眼前這個人跟我來自相同的文化,我們分享著同樣的文化經驗,才會有「同鄉」的情懷呢!我喜歡傳統這可愛的一面。美好的夜晚,就不去討論反面的面向囉!

從決心好好地在印度生活的那刻起,我身邊出現了更多更多的天使,每個人都教著我許多事,也映照出最真實的自己;前一陣子遇到了個獨自到印度求職的女生,她對印度有著強烈的情感,無論職場環境與條件再差,她都願意再次回到這片土地,對她我有說不出的敬佩;自然而然地我恢復到大學時的媽媽模式,很自然地主動給我照顧,卻發現關係有些變質,好像被視為理所當然了,那種被視為應該要照顧或體貼她的訴求,令我有些不快。在發現此情況的當下,我很是詫異,「啊!怎麼又是這樣熟悉的感覺呢?」和你過去的多次聊天,曾提過自己為自己的轉變感到開心,可我沒想到自己會這麼容易地又陷入同樣的境地,或許.....有問題的是我嗎?這位小天使讓我清楚地看見自己過去的樣子,很謝謝她,我得改變改變。接著,遇到了與我個性相當契合的一位台灣太太,她的年紀長我幾歲,和她聊起來來,讓我覺得很輕鬆,與前面小女生的相處經驗對照,我漸漸明白自己需要的是甚麼樣的人際關係,我需要的是平等的互動關係,卸下了照顧者的角色,我才能真正的輕鬆自在。照顧者的腳色,究竟扛了多久呢?想起了與媽媽的關係。

我與我媽其實與傳統的母女關係相去甚遠,通常是她不斷地向我索求照顧與體諒,從小我多半是自己打理關於自己的一切,媽媽則是常常落東落西,稍大了些,我反過來常要照顧媽媽的感受,好比與爸爸吵架後的心傷、委屈,媽媽最常說的就是:如果沒有你們,我就不用受苦了。對當時還小的我,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抱歉。好像是這樣開始的吧!總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。優先照顧別人的需求自然成了自己的樣子,但其實我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。慶幸自己來到印度,我想要開啟改變的契機,這部分得慢慢來囉!

阿頭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Jdi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